厦门大学发布讣告称,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享有盛誉的光谱学、分析化学和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先生,于2025年6月29日16时56分在厦门平静离世,享年一百岁。
黄本立,1925年9月21日出生于香港,其祖籍地为广东新会。他在1945年至1949年间,曾在岭南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至1986年,他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担任研究职务,期间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调至厦门大学担任教授;1993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担任中国化学会的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杂志的主编,以及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名誉主任等要职。
厦门大学相关人士表示,黄本立先生毕生投身于光谱分析领域的研究与实施,堪称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先驱、引领者以及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先驱。他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光谱以及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成就,对国内外学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效应。他推崇“理论、应用与仪器设备”三者融合的科研观念,研发出被国际广泛认可的“最为先进的双电弧光源”,并成功打造了中国首套原子吸收光谱设备、全球首台瞬态脉冲辉光放电质谱仪等,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他治学态度严谨,乐于教学,关爱学生,始终坚守在讲台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自1950年代开始,他陆续成为中国科学院“光谱学习会”以及“物理光谱班”的核心教员,同时,他还为国内外超过十个原子光谱培训班提供了教学服务,成功培育了大量在光谱分析领域表现卓越的专门人才。
讣告中提及,黄本立先生始终怀揣着报国的决心,一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研领域的开放性及国际交流合作,他不仅成功申请并主持了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而且使这一盛会成为了我国光谱分析全面迈向全球的关键节点。黄本立先生将毕生的热情倾注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以满腔的赤诚之心描绘出了他丰富多彩的光谱人生,对我国原子光谱领域的创立与分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