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那些频繁体验恐怖游戏的朋友们或许已经注意到,这类游戏正逐渐呈现出一种激烈的竞争态势。
自《逃生》、《PT》等作品问世以来,恐怖游戏在玩法上经历了一次重大革新,众多游戏开发商亦竞相推出了具有创新玩法的恐怖游戏。然而,近两年恐怖游戏在玩法上遭遇瓶颈,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因此美术风格的特色化和独特性成为了厂商们的新追求。特别是对于众多独立游戏开发者来说,如何使游戏迅速展现出其独特之处,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起初,部分开发者热衷于将中式民俗元素融入恐怖游戏,试图以此创造独树一帜的惊悚体验;随后,又有一些团队引入了“二次元”概念,通过纸片人角色将玩家吸引至虚拟游戏世界,进而以电子女鬼的形象给玩家带来强烈的惊悚感……
还有一些人,他们探索出了诸多新颖的绘画风格。比如,最近刚刚发布预告片的《I Hate This Place》,就采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漫画的画风,以此打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恐怖游戏体验。
为了实现怀旧情怀,最关键的是力求还原美漫“青铜时代”的美术风格。从目前发布的游戏预告片和截图来看,游戏在营造怀旧氛围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场景布局还是角色塑造,游戏中所呈现的画面都广泛运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用鲜明色调显著提升了画面的对比度。除此之外,漫画中通过“拟声词”展现了角色与物品的各种声响,观之仿佛置身于那些经典的美式漫画页面,其中角色正操控着进行战斗与移动。
观察之下,这种美术设计确实为游戏注入了极具特色和浓厚怀旧气息的视觉享受。究其原因,无论是色彩运用的高饱和度,还是预告片中的拟声词风格,都几乎完美复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铜时代”的经典美漫元素。
这种具有特色的设计风格,与游戏的世界观及玩法设计相得益彰,无疑使得游戏的恐怖氛围更加浓郁,体验也因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官方指出,本作品灵感来源于凯尔·史塔克斯与阿尔乔姆·托皮林联合创作的同名漫画。该漫画讲述了主角们在他们所继承的农场中经历了一系列神秘而恐怖的超自然事件。在游戏预告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是墙上那些扭曲恐怖的“触手怪”,还是那些在暗处来回游荡、形态各异、充满神秘感的怪物,这些都足以让人感受到《I Hate This Place》在怪物造型、世界观构建等方面,明显承袭了那部漫画中鲜明的“克苏鲁”风格惊悚设计理念。
这种扭曲而奇特的世界观,与作品竭力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高饱和色彩设计为核心的视觉呈现相结合,无不给玩家带来一种荒诞与怪异交织、恐怖与欢乐并存的“诡异体验”。
这种神秘的氛围,一方面使得玩家在怀旧风格的画面中放松警惕,觉得“这个虚拟世界并没有那么恐怖”,然而,无处不在的超自然现象以及扭曲怪诞的“克式”世界观,又让玩家不自觉地感到紧张。看似前方并无太多危险,然而此刻玩家的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招致一个形态诡异的怪物,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氛围中,紧绷感随之而来,从而为玩家营造出更加深入的惊悚感受。
在此基础上,本作引入了以“声音”为核心的游戏机制。在预告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众多敌人实力远超玩家数倍。因此,无论是采集资源或是前往“安全屋”寻求庇护,玩家在行进途中必须特别留意自己的声音,力求避免被敌人察觉,从而陷入被敌人以各种残忍方式处决的悲剧。
这就使得“拟声词”成为声音视觉化的关键元素,一方面,它在功能上充当着一种非常实用的提示工具;另一方面,不断出现的“拟声词”也让玩家对周围的声音更加敏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紧张情绪,进而为游戏增添了更加沉浸式的惊悚体验。
通过游戏目前公开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I Hate This Place》正致力于打造一种风格鲜明、独树一帜的恐怖游戏体验。它以怀旧元素为外在表现,以“克式”恐怖为内在精髓,将两者巧妙融合,为玩家带来独具特色的惊悚感受。就这一点而言,《I Hate This Place》这种略显大胆的尝试,依旧能够使其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恐怖游戏领域中,确立起自己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