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一夜之间,那些外壳上没有展示3C标识的充电宝,纷纷失去了携带上飞机的资格,原本正常使用的它们,如今却变成了毫无用处的“砖块”。
6月26日,民航局发布了一则通知,明确指出从6月28日开始,旅客在乘坐国内航班时不得携带未标有3C认证标识、3C标识模糊不清、已召回的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
此次召回实属少见,在我国手机充电宝领域,尚无硬性规定要求因产品问题而必须进行召回。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工商行政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亦能暂停其3C认证,但并无明确规定必须进行召回。对此,充电宝行业资深专家李景风(化名)向知危如此阐述。
自3月份那起飞机上充电宝意外起火的事件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对整个行业进行的全面审查,此审查波及范围广泛,不仅导致上下游众多品牌商的3C认证暂停、原料供应商的生产许可被撤销,甚至还包括多家检测机构颁发证书的资格被剥夺,在此背景下,罗马仕和安克等品牌纷纷决定主动召回它们的相关产品。
这场影响整个行业的大震荡究竟是如何引发的?为何充电宝的安全隐患频发?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知危采访了多位涉及充电宝供应链及品牌的业内人士,力求揭示其背后的真相。
此事起初源于3月20日,杭州至香港的一趟航班上,一名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了自燃现象,而该充电宝正是罗马仕品牌。李景风透露了这一情况。
6月初,北京共有21所高校发布了一则通知,明确指出禁止使用罗马仕品牌容量为20000mAh的充电宝,并指出该产品已引发多起自燃事件,造成了财产损失。
众多行业专家向知危确认,在五月前后,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总署已委派相关机构和检测中心对充电宝电芯及成品制造企业实施了至少两次突击检查,现场对产品进行了随机选取样本,并进行了封存。
也就是说,检查不会提前通知。
在历时两个月的飞行检查期间,我国充电宝软包电池领域的领军供应商安普瑞斯,其与江西某工厂的协作关系中,出现了采购清单与送检原料清单不一致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在充电宝进行认证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份CDF清单,即关键零部件清单,而在生产与组装阶段,这些关键的零部件是不允许被更换的。
在此之中,电芯构成了充电宝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供应链专业人士的观点,通常情况下,电芯的费用至少占到了充电宝整体成本的三成左右。
因此,安普瑞斯旗下的70余张电池和电芯3C认证证书相继被标记为暂停使用或予以撤销。罗马仕、安克创新、小米、绿联科技、倍思科技等众多知名品牌的移动电源3C认证亦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均被暂停或取消。
知危发现,多数3C认证暂停发生在六月,发证机构反馈的暂停原因主要包括:工厂监督检查未达标、检查发现重大不符项(例如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或未在规定时限内对检查不符合项报告采取纠正措施,且未向检查组验证并实施有效整改。
李景风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存在问题的电芯型号为126280和676076,而其他型号暂时尚未接到有关燃烧起火风险的反馈报告。
另一家知名充电宝品牌向知危透露,其所售存在风险的产品,其电芯的规格型号为126280。
所谓126280型号的电芯,是一种软包锂聚合物电芯,其命名依据的是物理尺寸,具体为厚度12毫米、宽度62毫米以及长度80毫米。通常情况下,能量密度越高,活性越强,同时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加。针对这种规格的电芯,其尺寸、容量以及能量密度等关键参数都经过了精心优化,非常适合应用于那些既追求轻薄便携又要求容量不减的产品。
该电芯的单块额定电量达到10000毫安时,而市面上不少充电宝则通过技术手段的叠加,实现了20000毫安时的电量容量。
该电芯问题企业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设于江苏无锡,此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美国Amprius的全资子公司与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在锂电子电池领域,该公司占据着显著的领先地位,并且是国内充电宝市场软包电池的首要供应商。
据李景风掌握的信息,之前所提及的那两款电芯产品,安普瑞斯公司至今已累计销售超过一亿片。
一位来自另一家充电宝生产企业的知情人士向知危透露,涉及风险的这批产品预计出货量大约在两千至三千万片之间。
某电芯制造商的员工杨衍(化名)向知危透露,此次事件的核心原因在于工厂更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之间的隔膜材料,这一变动使得电池的正负极隔膜出现了可能失效的隐患。
电芯可以比作一块12毫米厚的布料,一面涂覆了正极材料,另一面则覆盖了负极材料;在正负极材料之间,有一层绝缘隔膜,这层隔膜可以通俗地看作是一层极薄的塑料薄膜;经过卷绕处理后,电芯便实现了绝缘。
据悉,部分代工厂可能已经将原本的陶瓷涂层PP/PE隔膜替换成了普通的PP/PE隔膜,然而,目前尚未从相关方面得到明确答复和确认。此外,知危发现,安普瑞斯在2022年5月提交了一项名为“一种复合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的专利申请。
杨衍解释说,材料一旦被替换,由于该材料未经检验,其正负极反应与之前有所不同,最常见的问题便是新产生的“刺”容易刺穿隔膜,进而引发电芯短路。此类情况使得充电宝更容易过热膨胀,甚至发生燃烧自燃。若充电宝的外壳阻燃性能不达标,危害将进一步扩大。
通常情况下,这种“刺”(锂枝晶)难以完全根除,充电宝在常规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然而,若充电宝是依据成熟工艺、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以及使用规定材料生产的,那么它就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足够的安全性。
杨衍推测,代工厂或许并未仅限于更换隔膜材料,还可能对正极材料进行了改动,将原本的高镍三元材料替换成了其他种类。通常情况下,安普瑞斯的电芯会采用高镍三元材料与硅碳负极相结合,这样的组合能够实现较高的能量密度。然而,硅负极是安普瑞斯的一项专利技术,若被替换,其性能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且被替代的可能性极小。
在生产高镍产品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稍有不慎,如湿度略微偏高,便可能引发凝结成块的现象,进而造成短路事故。
众多企业往往由于在生产环节未能有效控制湿度,导致产品不良率显著上升。杨衍如此陈述。
至于安普瑞斯与充电宝品牌是否会对代工厂生产的电芯批次进行检测,杨衍表示,检测肯定是会进行的,然而,若要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许并非易事。
会进行检测,然而电芯出现的事故往往具有滞后性,不能仅凭拿到电芯就立即发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问题才会逐渐显现。如果材料被非法替换,可能只是替换了三分之一,甚至只是做了细微调整,这样的替换是难以被察觉的。
实际上,依照合同既定的程序,若代工厂需更换材料,必须事先向原厂提出申请,原厂随后将检测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只有通过检测后,代工厂方可继续使用该材料。此外,依据3C认证的相关规定,更换原材料清单同样需要履行报备手续。
据消息人士披露,大约在五月份,安克公司通过用户反馈了解到其某些型号的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经过内部调查确认,问题出在安普瑞斯生产的部分电芯上。在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报告后,公司立即启动了召回程序。
知危发现,该批次电芯在出厂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合同初期电芯质量保持稳定,但随着合同进入后期,高风险电芯的比例显著上升。综合来看,在过去的一年中,安普瑞斯126280规格的电芯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若从电芯的出厂和消费者使用情况逆向推算,可以推测高风险电芯的生产时间大约在2023年至2024年这段时间内。
事件发生后,涉事代工厂的生产许可立即被撤销。至于安普瑞斯是否清楚代工厂所生产的替代材料中存在问题的芯片,目前外界信息尚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由于126280型号的电芯在市场上基础款充电宝中广泛使用,其产量较高,业内人士透露,至少有四五十个品牌采用了这种电芯,而这还不包括那些未标注品牌的厂商。
截至6月26日,罗马仕因存在安全隐患而处于舆论漩涡中,已宣布召回49万台充电宝;与此同时,安克创新成为唯一一家主动发布召回公告的企业,其召回数量达到71.3万台。
其他受到影响的品牌中,有数十家之多,这其中就包括了众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著名品牌,然而,这些品牌目前尚未对外发布针对消费者的正式声明。
据内部消息人士披露,相关部门已举办座谈会,邀请了相关企业参与后续的合作事宜及调查工作。
杨衍指出,当前充电宝电芯领域的代工与外包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电池成为各类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之一。然而,建立生产线并非易事,它既耗时又需大量资金投入。
以安普瑞斯公司对锂离子及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升级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自规划阶段至环评批复阶段,总投资额高达10.5亿元。项目于2023年8月28日正式启动,经过大约一年的发展,直至2024年8月22日,环评批复手续得以完成。
安普瑞斯的某位供应商透露,其公司本部的电池芯生产量每周可达六十万,累计到每月则是约240万。然而,市场需求显然远超这个数字。因此,代工厂必须承担起处理额外产能的任务。
“ 充电宝厂商也知道电芯厂有很多代工厂。” 杨衍说。
然而,问题核心在于,一款充电宝在从生产阶段到正式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仅通过了3C认证这一国家级检测,而且这一认证自去年8月1日起才被强制要求执行。
这表明,一旦在上市前成功获得3C认证,那么这款移动电源实际上从生产阶段到正式上市,整个过程均由制造商和品牌方独立承担。
取得3C认证之后,往往会在销售过程中出现擅自更换电池芯的现象,尽管产品上的标识依旧显示为经过检测的型号。
检测规范中,对于某些关键部件的强制执行性科学检测存在空白,这为使用替代材料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移动电源的3C安全认证主要参照的是GB 31241—2022和GB 4943.1—2022两个标准。
李景风指出,这颇似药品检测的过程,所用的替代材料在特定框架下的指标虽符合标准,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品牌只需应对相关部门每年一次的检查,即便检查结果不合格,最多也就是被罚款数万元。然而,对于一款热销的充电宝而言,每月销量可达数十万台。若更换电芯能节省5元,那么一个月就能节省超过一百万。
另外一场3C认证机构之间的角逐同样异常激烈,费用已降至6000至18000元之间。
这时你便会领悟,为何手中未持有3C认证的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在3C认证强制实施之前,制造商们为了节省那微薄的认证费用,在材料选择上往往能省就省。
甚至还有一个可能是:这些产品的质量根本过不了 3C 认证。
众多行业专家向知危透露,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导致众多厂商开始忽略对产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特别是在面对安普瑞斯这类技术壁垒较高、拥有显著技术优势的生产企业时。
若想在牌局中继续留存,必须降低成本,推出价格更实惠且功率更强的快速充电产品;只有达到一定的产量,方可着手考虑盈利问题。
对比来看,手机所采用的电芯质量普遍优于充电宝,然而充电宝的运用环境却相对手机而言要恶劣得多。手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不过十瓦,而充电宝的输出功率常常达到二三十瓦,然而其电芯的成本却比手机电芯更为低廉。李景风认为,这正是体积、功率与价格之间难以兼顾的矛盾所在。
现在市面上普遍的充电宝配备的是5000毫安的电芯,其价格大约在十几元,而这部分电芯的成本占据了充电宝总成本的三成至五成。然而,行业内已经出现了一种容量高达两万毫安、功率为三十三瓦的充电宝,售价却只需一百元。李景风认为,在这种激烈竞争、监管不够严格的环境下,事故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要在用户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确保安全,我们只得选用更优质的电芯,例如ATL或光宇的产品,然而这无疑会使得成本有所上升。”李景风如此表示。
截至目前,企业和政策制定层面均已展开全面的监管协作实践,并陆续发布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6月份宣布召回的同时,安克创新与ATL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决定将ATL定位为核心充电宝电芯的供应商,并计划首次采购量达到4500万片,采购总金额预计超过一亿美元。
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同样对外广泛征求关于修订和制定17项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
本标准旨在通过提升移动电源在测试、选用材料、加工工艺、锂枝晶控制、电压和温度监测等方面的安全性能,进一步增强其安全性。同时,对充电宝的过充、穿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条件进行了补充或强化。
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淘汰,到了这个6月,可能正是行业的低谷时刻。
当然,用户对手中充电宝的大量更新需求,也是行业的重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