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内多地连续遭遇晴朗炎热的天气,杭州本周的气温预计将维持在36至41摄氏度之间,与此同时,制冰厂也迎来了年度中最为繁忙的“旺季”。
6月30日的清晨,杭州余杭区博园路上的杭州昌海制冰公司显得格外繁忙。工人们手持长钳,将一块块坚实的冰块沿着高高的台面推移,送至等待装载冰块的车辆中。
记者 俞刘东 摄
前来购买冰块的顾客中,不乏邻近勾庄农贸市场的商家。“随着气温升高,对冰块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一车装不下,他们便得再来一次。”老徐骑着装满冰块的电动三轮车迅速离去,紧接着另一辆载着冰块的车也跟了上来。
整个上午订单接连不断,既有购买碎冰的,也有运走整条冰块的,总经理丁礼友亲自加入其中。目前,日均出货量达到150吨,生产能力尚可满足需求,但预计在七八月的高峰期,供应可能会出现短缺。“到时候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他如此说道。
周边市场商户是常客
用冰量普遍翻了倍
丁礼友的冰块均为实心制作,每块重量大约在五十公斤上下。零售时每块售价为十五元,若购买量大,价格将更加优惠。他身材虽略显单薄,动作却十分敏捷。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他用铁棒在冰块中央用力敲击一下,接着用长钳将分裂成两半的冰块夹起,放置在商户所驾驶的电动三轮车上。
记者 俞刘东 摄
高台上放置冰块的部分经过特别设计,边缘增设了轮胎以起到缓冲作用。丁礼友解释道,这样做既便于车辆停靠,又使得冰块的下运更为便捷。周边市场的商家普遍选择在此采购冰块,从事水产和蔬菜生意的商户均有涉及。尤其在炎热的天气里,蔬菜容易枯萎,因此他们需要冰块来保持蔬菜的新鲜度。
台子上装置着一部碎冰设备。该设备运行起来,能使一大块冰迅速变成细小的冰粉。丁礼友将冰块放入机器中,而台下的商贩们则用麻袋或泡沫箱来收集这些冰粉。
记者 俞刘东 摄
我从事鱼类销售,频繁光顾此处购置冰块。这里的冰既坚固又分量十足,而且对老主顾还有一定的价格优惠。老徐向记者透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每天只需来两次即可,每次采购15块冰。然而,近期气温的持续上升使得冰的总体消耗量翻了一番,现在的需求量已增至大约60块。
天气炎热导致冰块融化速度加快,从数量上看似乎不够,一旦用完便需再次进货。”另一位前来购买冰块的商家将冰块摆放得整整齐齐,紧接着拿起手机扫描了墙上的付款二维码,匆忙离去。车痕所过之处,水迹延伸成一条曲折的细线。
在正常状况下,一块冰块的使用寿命可达八到九个小时,然而,当气温攀升至35度以上时,其耐用性便大打折扣。丁礼友指出,除了周边的商家,冰块还供应给了其他多个地方。“不仅有军队和工地进行采购,还有写字楼雇佣了货拉拉来运送冰块,那些制冷效果不佳的场所,通过冰块的辅助确实能够有效降低温度。”
丁礼友在交谈中,突然接到了来自邻近消防队的订购电话。对方需要10块冰,他打算立刻将冰块送过去。
24小时不打烊
萧山、德清的客户都赶来买
厂区外围,一辆能承载五吨货物的封闭货车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台子上原本堆积的冰块已经被搬运得差不多了。工人们紧接着又从货车车厢中取出冰块。“这简直就是我们的‘移动冷库’。”丁礼友拍了拍车厢说道,“在炎热的天气里,冰块在户外容易迅速融化,而放在车厢里反而能更好地保持新鲜。”
午后的阳光照耀下,制冰厂内车辆穿梭不息。丁礼友及其工友们手持不锈钢餐盘,就地开始享用午餐。
记者 俞刘东 摄
用餐时间并不固定,一有空闲便急忙匆忙地扒几口饭,一旦有车辆到来便立刻为他装载货物。在放置冰块的台子旁边,有一间简陋的白色小屋,里面摆放着桌子和行军床。“这里全天候营业,几乎总有人员在值守。”丁礼友如此说道。
丁礼友提到,尽管白天的生意并不繁重,但凌晨时分,尤其是三四点、五六点时,订单量却明显增多。众多客户选择在深夜时段取冰,甚至有的来自较远的萧山奥体、德清等地。公司冰块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每天300吨的峰值,而且会根据每日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产量,近期也在适当提升产量。
记者 俞刘东 摄
我们的冰块源自自来水,运用了盐水结晶的技术。制冰区域位于放置冰块的高台之后。丁礼友揭开一块垫子,向我们示意:“这些冰块尚未完全冻结,预计在下午三点左右可以取出。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进行一次‘起冰’操作。”
在业务最繁忙的时段,订单数量往往突破300吨,我们只能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进行处理。因为冰块的生产过程耗时较长,至少需要11个小时才能完成。他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