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锦里青砖灰瓦的街道上,坐落着一间名为“金香花茶”的老式茶馆,那里的茶艺师晓玥已经坚守岗位七载。七年的岁月流转,她从一位初涉茶道的学徒,蜕变为茶客们赞不绝口的“茶语者”,不仅对茶艺了如指掌,更能在茶香四溢的茶桌上,敏锐地洞察到茶客们内心的细腻情感。
在晓玥的茶台旁,曾经汇聚过五湖四海的商贾,他们中有的畅饮似醉,有的品茗如吟;有的借助茶水谈论生意,有的则通过茶香探寻人心。晓玥常言:“一壶茶水在茶桌上,便能烹煮出半部商界。”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商业传统里,茶桌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品茶休闲的雅集之所,也是洽谈生意的关键空间。在茶桌上,每一道细致的程序、每一次轻举酒杯的动作、乃至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可能蕴含着中国人民丰富的商业智慧。
茶桌上的南北方差异
2018年,晓玥对品茗情有独钟,因此她寻得了一份茶艺师的实习岗位,正式成为了“金香花茶”品牌的徒弟。
一开始,晓玥以为茶艺的重点在于技艺的掌握,但随着接待的客人数量不断增加,茶艺师面临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需要与来自各地、年龄各异、行业不同、身份多样的客人进行交流,这其中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高,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这让晓玥对茶艺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日,一位来自东北的商人约了友人至茶馆品茗商讨事务。晓玥依照师傅传授的“七分茶、八分酒”之道,细心地倒茶,却见对方举杯一饮而尽,直言不讳道:“姑娘,这茶太清淡了,来点醇厚的吧!”她顿时慌乱,赶紧换上一壶香气浓郁的普洱,对方闻言哈哈大笑:“咱们东北人谈生意,茶要浓烈,言谈也要畅快!”就在那一刻,晓玥深刻领悟到:茶艺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解锁不同地域文化的钥匙。
江南商人的茶桌上,与北方人的直率风格迥异,仿佛进行着一场充满含蓄的较量。某日,杭州的一位商人正与成都当地的企事业负责人进行商务洽谈。晓玥精心挑选了白瓷盖碗,用以冲泡碧螺春,那清澈的茶汤映衬出江南人崇尚的“明澈”的商业理念。
在宴席上,杭州的来宾轻轻敲击桌面以示对茶的感谢,然而却对合作的细节选择保持沉默。成都的老板心照不宣,于是示意晓玥换上一杯新的峨眉龙芽。晓玥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在江南谈生意,茶水是检验真伪的试金石。若你连对方杯中的茶都未能理解,他怎能放心地将巨额资金交托给你?”
晓玥提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存在差异,她觉得南方人“对细节尤为关注,擅长观察他人言语间的微妙变化,无论是茶桌上斟茶还是品茗,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他们评估对方意图、探讨合作可能性的关键因素”。她进一步指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商人,他们更习惯于在茶桌上进行商务谈判。
晓玥认为,南北两地在商业领域展现出的不同气质,尤其在交流技巧和洽谈技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品茗之际,这种区别尤为显著。
南方人更习惯于通过品鉴茶艺、谈论茶事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信任,随后再逐步引入商业话题。相较之下,北方人在商业洽谈中更直接了当,这导致他们对茶桌上的繁复礼节并不十分重视,反而更加注重合作成效以及双方的收益。晓玥提到,北方人的性情通常直率坦荡,在洽谈业务时很少拘泥于细节;相对而言,江南人则显得更为温文尔雅,擅长运用语言技巧,通过精妙的言辞引导对方,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茶桌暗语,生意人的无声交流
茶艺师眼中,茶桌上暗号繁多,常常是一言一行,便能够传递出深层的意义。
晓玥回忆起一次接待的经历,当时她的一位女客户在等待另一位商务洽谈对象许久之后,对方终于到来。随后,两人展开了一场谈判。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后者故意将品茗杯倒置在茶托上,拒绝饮用茶水,以此来表达对对方所提条件的拒绝。
在茶席之上,“不饮茶”往往是最明显的含蓄表达,然而,真正的无声对话其实早在挑选茶叶的时刻便已悄然展开。晓玥表示,在品茗的场合,往往是由邀请客人的一方掌握着选茶的主动权;若他合作意愿更为强烈,便有可能挑选价格较高的茶叶,例如每斤500至600元的峨眉龙芽,亦或是每斤1300至1400元的竹叶青或是茉莉银针。如果他并不自信能够取胜,便会挑选一些既美味又经济实惠的茶叶,例如价格在100元至数百元之间的碧潭飘雪,以此来试探情况。
茶叶的种类各异,而茶具的选择与摆设亦含有深刻寓意。晓玥指出,多数饮茶者会在这两种常见茶具——紫砂壶与盖碗之间作出抉择。紫砂壶以其卓越的透气和吸附特性,仅能单独冲泡那些口感浓郁的茶叶,比如乌龙茶和红茶等,因此常用于款待贵宾或传达深情厚谊;相对而言,盖碗因其广泛的适用性,几乎能适配所有茶叶。
在洽谈业务的过程中,若客户倾向于选用紫砂壶,这或许暗示着他们渴望与对方构建一个持久且稳固的商务伙伴关系;相对地,若他们挑选盖碗,这或许表明他们仍在权衡或对比,尚未最终确定理想的合作伙伴。
泡茶与倒茶同样是茶席间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在泡茶过程中,茶艺师会依据顾客的口味和需求来调节水温、控制浸泡时长以及茶叶的投放量。一旦顾客对茶汤的滋味表示满意或给予好评,茶艺师可能会适量提升茶叶的投放量或延长浸泡时长,以此来传达自己的愉悦之情和对顾客的敬意。
自然,晓玥也透露,在众多日常生活的场合中,家庭的主导者往往承担起茶艺师的角色;一旦有宾客到访,他们也能借助泡茶这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壶嘴尖端若指向来宾,便有逐客之嫌;泡茶时,若手握茶杯逆时针倒水,则是对客人的友好示意;至于倒茶,一般依照“先年长者后年轻者、先客人后主人”的规矩,若主人有意打乱这一顺序或忽视某位宾客,或许是在传达不满情绪或暗示对方地位不高。
从访客的视角出发,饮茶的节奏与次数同样能够透露出某种含义,若访客饮茶迅速或频繁地要求添水,这或许是在向主人暗示,他们渴望有更充裕的交流时光。相反,这种行为可能是在传达一种不悦的情绪。
与生意接触多了,看到了茶的两种境地
若顾客对茶的味道感到不悦,他们可能会皱起眉头,或是轻轻摇首,这些行为都向茶艺师传递了需更换茶叶或改变泡茶方法的暗示。同时,顾客也有可能通过表达对茶的失望,来间接表达对生意洽谈的不满情绪。
晓玥提到,一旦客户对合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往往会有意尝试更多款式的茶叶,甚至愿意与茶艺师深入交流,探讨茶叶的优劣及其产地。这种行为不仅能够显示出对茶文化的喜爱,还能巧妙地隐藏对商业利益的追求,从而避免在谈判中无意透露出自己的底线。
晓玥对这种心理较量见得多了,对此她颇有心得。在茶桌上,那些隐晦的言辞似乎已成为茶艺师必备的技艺之一。她曾观察过,有的茶仿佛蕴含着“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意境,饮者从中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有的茶则像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映射出每位商人的艰辛与不易。晓玥如此说道。
实际上,茶艺师在泡茶之外,还需向顾客们介绍各类茶叶,因此,他们常常需借助观察顾客的动作与神态,来揣摩顾客内心的细微波动。若顾客对茶的品质给予了好评,晓玥便会恰如其分地推荐更高级别的茶叶,借此观察顾客的消费水平及购买倾向;一旦顾客对茶价有所迟疑,晓玥便需立刻调整推销策略,通过阐述茶叶的性价比或提供折扣优惠等手段,以消除顾客的疑虑。
晓玥向记者透露,若要将茶叶推销给南方的消费者,她所采用的解说技巧往往能够奏效。然而,面对北方的顾客,他们似乎对茶艺师的指导和暗示并不十分关注,反而更倾向于依据个人对价格的评估。在她看来,相较于观察茶客们洽谈生意,真正与商人进行交易时,她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晓玥已在茶台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七年,她的青涩早已随时间流逝。她会在茶台的一隅精心摆放上东北人偏爱的搪瓷缸、广东人钟爱的朱泥小壶、江南人偏好的龙泉青瓷。熟客们常开玩笑说:“晓玥的茶台,仿佛能容纳整个中国的茶文化。”
谈及在职场中度过七年的心得,晓玥泡了一壶碧潭飘雪,嘴角轻轻上扬。“在茶桌上观察商业往来,就如同茶叶在水中缓缓展开。北方人犹如红茶,直率而浓烈;江南人则似绿茶,文雅且内敛;广东人则像单丛,醇厚而务实;至于我们成都人……”她指向杯中上下翻腾的茉莉花瓣,“就如同这杯花茶,既要茶的香气,也要花的芬芳,既要品尝的滋味,更要享受那份悠闲。”
在茶雾缭绕之中,成都锦里的石板小径逐渐变得朦胧不清,而晓玥的茶台却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清晰可见,那里汇聚了商海中的千滋百味,同时也映射出一位茶艺师在江湖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