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一年中湿度最高的时期即将降临,留意到孩子们是否突然开始频繁长痘、口中异味明显、食欲减退,抑或是腹部常感膨胀,排泄物粘附在马桶上难以冲净,整天显得精神不振,仿佛一夜未眠。
说到底,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体内湿寒和痰浊的干扰。由于孩子的脏腑较为娇弱,一旦湿气困住了脾胃,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身体疲乏等一系列问题。
今日,我向各位家长介绍一种既简便又可靠的食疗方案——以红豆搭配茯苓,特别适合用于儿童以去除体内湿气。
红豆温补,茯苓祛湿,天生一对护脾胃
红豆性质甘平,归心脾二经。其性质如同柔和的暖阳,能逐步驱散体内的寒湿,同时悄然增强气血。这种特性特别适合当前这种湿与热交替出现的气候条件。
茯苓味甘性淡,性质平和,归属于脾、胃、肺三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祛湿良药”。它能够有效清除孩童体内的湿气,作用温和,绝不会对孩子柔弱的正气造成任何损害。
这两种药材分别具有温补脾胃、养血消肿的功效,以及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的作用。将它们搭配使用,仿佛为孩子的身体进行了一次温和的深度清洁,将体内的湿热垃圾彻底清除,这样一来,脾胃得以舒展,孩子自然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
红豆茯苓3种黄金搭配
1、红豆茯苓粥
红豆与茯苓需先用温水浸泡超过四小时,以便充分泡发,这样煮出来的粥更加软烂,便于孩子吞咽消化,随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将二者煮至软糯如棉。
这类孩子,如那些常感汗多、舌质厚且泛黄、腹部微凸的,常常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2、红豆茯苓山药汤
山药具有调理脾胃、滋养肠胃的功效,既补益身体又不致于造成不适,特别适合那些偏食、大便不成形以及夜间睡眠不稳的孩子们。
操作步骤:选用红豆、茯苓以及去皮切块的新鲜山药。首先将红豆与茯苓煮至软烂,随后加入山药块,继续煮至15分钟,最后将汤汁与食材一同喂食给儿童。
适用于头脑昏沉、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以及因湿气过重而夜间睡眠不安稳、时常感到腹部不适的孩童。
3、红豆茯苓陈皮饮
陈皮具有调理气机、消除湿邪、提神醒胃的功效,对于孩子若脾胃虚弱,常出现积食、腹部膨胀以及频繁打嗝的情况,此方尤为适宜。
选用红豆、茯苓与陈皮,首先将红豆与茯苓煮沸20分钟,随后加入陈皮继续煮5分钟,煮好后滤去残渣,待其冷却后即可作为饮品供孩子饮用。
孩子餐后常常感到腹部不适,伴有胀痛感,频繁出现打嗝现象,排便不畅,舌头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舌苔,而且有时还会抱怨口腔有苦涩或异味的感觉。
家长们请注意:尽管红豆茯苓对孩子们有益,但不宜频繁食用,建议每周食用3至4次。在初次尝试时,需留意孩子的身体反应,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腹泻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
门诊医案
今年三月,一位11岁的女孩被接诊,家长表示,自去年夏季起,孩子的生长发育明显减缓,过去半年仅增长了2厘米,目前身高为139厘米,体重为52斤。近期三个月,孩子常感身体沉重,运动后极易感到疲乏,食欲也有所下降,大便呈稀溏状,每日排便次数在2至3次之间,且不成形。
我留意到孩子的面色显得苍白,舌头呈现淡红色,舌苔呈现白色且粘稠,脉象表现为湿润而缓慢。综合这些症状,经过辨证分析,认为是由于脾胃虚弱和湿气困扰所引起的生长发育迟缓。
夏季天气酷热且湿润,儿童的脾胃原本就较为娇弱,再加之他们贪图清凉,过量饮用冷饮,这会损害脾胃的阳气,进而使得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异常,体内湿气积聚,湿邪阻碍了脾胃的正常运作,这样的状况还会影响到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无法滋养身体,从而引起生长发育的迟缓。
于是我从健脾化湿、助运开胃的调理思路开方:
太子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白扁豆、陈皮、砂仁、神曲、麦芽、炙甘草等药材,根据个人体质,灵活调整用量。(一人一方,辨证加减。)
经过两周的调理,家长反映孩子的身体沉重感有所缓解,食欲也有所提升,餐餐的食量比之前有所增加,而且大便的频率降低到了每天一到两次。
经过一个月的调理,孩子的精神面貌显著改善,体力恢复,运动后疲劳感减少,食量恢复正常,排泄物形态良好,每日排便一次。
经过三个月的跟踪观察,家长报告孩子的身高增长了3厘米,体重上升了4斤,饮食状况良好,大小便均保持正常,面容显得红润,孩子的生长发育已恢复至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