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报道,6月29日,小米公司加入竞争,在“百镜大战”的背景下,行业是否即将迎来爆发的前夜?
智能眼镜若能被用户舒适佩戴,且具备多样化的显示界面,同时应用生态系统得以完善,那么智能眼镜领域的爆发期或许才能真正降临。国内从事AR眼镜行业的专家王艺儒向《科创板日报》的记者如此表示。
小米凭借其AI眼镜,近期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小米的创始人、董事长以及CEO雷军,在“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隆重推出了公司首款以小米品牌命名的AI智能眼镜。他盛赞这款产品是“引领未来潮流的个人智能设备”,并称之为“随时可用的AI接入点”。
近期,《科创板日报》的记者在上海市内多间小米之家进行了实地探访,发现小米的AI智能眼镜深受顾客喜爱,店员向记者透露:“来我们店的顾客中,几乎每十个人就有九个是为了购买AI眼镜而来!”
智能眼镜领域内也有观点指出,目前智能眼镜产品尚在成长期,与成为替代手机的“新一代智能设备”的目标尚有距离,真正的爆发期仍需等待更多技术的突破。
▍对标Meta,小米AI眼镜咨询量激增
6月26日,雷军在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首款AI眼镜。
小米AI眼镜设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售价1999元的普通版、售价2699元的单色电致变色版以及售价2999元的彩电电致变色版,而在这些版本中,普通版提供了黑色、玳瑁棕色和鹦鹉绿色三种不同颜色的镜架供消费者选择。
6月28日,《科创板日报》记者在走访上海陆家嘴、世纪汇等商圈的多家小米之家门店时观察到,新款AI眼镜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许多顾客一进店门就直截了当地向店员询问该产品的具体功能和购买相关事宜。
门店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近期AI眼镜的咨询量显著上升,其中大约九成的顾客是特地为此目的而来的。记者在实地走访时也发现,这款产品备受欢迎,仅仅在记者停留的十分钟里,就有将近十位消费者相继走进店内,亲自体验AI眼镜的试戴服务。
该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店内目前仅存四台标准型号的现货。他补充道,库存已经紧张,有意购买者应抓紧时间下单。他还提到,目前只有这一批存货,至于何时补货以及是否还会继续补货,他们尚未收到任何相关信息。
《科创板日报》记者亦观察到,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官方小米旗舰店中,仅有标准版产品在售,而单色和彩色电致变色版产品均已显示“库存告罄”。
销售人员透露,小米AI眼镜配备了超级小爱同学,该功能集成了多种智能特性,如协助用户进行拍照和录像、提供实时问题解答、实现同声传译,并能与小米部分智能家居设备实现互联控制,打造全方位的生态互动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该眼镜还支持无需手机操作即可完成扫码支付。
有观点指出,这款小米的智能眼镜旨在全方位与Meta的Ray-ban眼镜进行竞争。
在发布会上,雷军也对这两款产品进行了详细对比。他指出,与Meta Ray-ban相比,小米AI眼镜重量更轻(小米为40克,Meta为42克),更适合亚洲人群佩戴。此外,它的续航能力更为出色,电池容量增加了64%,典型续航时间可达8.6小时(Meta仅为4小时),且充电时间也缩短至45分钟(Meta需75分钟)。
值得关注的是,Meta旗下的Ray-ban品牌截至目前销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台,而EssilorLuxottica公司预计到2026年,其年产量将达到一千万台。
高盛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眼镜行业规模有望达到290万副的销量,其中小米的AI眼镜有望在市场份额中占据10%。
▍取代手机?智能眼镜离成为下个移动终端还有多远
群智咨询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销量将达到570万台,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0%,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有望超过1360万台。随着2025年的到来,AI眼镜市场将从技术验证阶段过渡到商业分层阶段,其中消费级和高端市场将展现出各自的特色。在这一性价比竞争领域,中国厂商将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国内AI眼镜市场已经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其中包括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头、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专注于AR技术的厂商以及跨领域的新兴力量,他们共同构成了几个主要的竞争阵营,在舞台上展开激烈的角逐。
以小米、华为等知名企业为先锋,凭借其完善的供应链和生态体系,迅速展开布局;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则依靠AI技术的深厚积累和丰富的内容生态,积极拓展市场;Rokid、XREAL、雷鸟创新等专注于增强现实领域的专业企业,致力于交互技术和显示效果的革新;与此同时,闪极、雷神科技等跨领域竞争者也在积极探索,力求实现差异化发展,寻求突破之路。
“百镜大战”已经正式开启,但与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主流终端的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科技爱好者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眼镜主要充当着手机的辅助角色,其功能和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相似,定位上更像是融合了科技元素的时尚小物。
这位人士强调,目前AI眼镜与AR眼镜在技术融合方面还存在障碍,“具备AI交互功能的设备暂无显示屏,而配备了显示系统的设备又尚未实现深度AI交互。”此外,智能眼镜普遍面临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承受像手机那样频繁且强度高的使用,AR眼镜在佩戴舒适度上也有挑战,长时间佩戴容易导致眩晕等不适。这类技术难题的存在,导致智能眼镜在技术突破方面仍面临重重阻碍,与成为完全独立的终端设备相比,仍有一段路要走。
王艺儒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的采访中提到,目前市场上的AI眼镜和AR眼镜由于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功能设计上不得不有所取舍。例如,许多轻量级的AI眼镜主要以拍照功能为主,并配备了语音交互辅助,但可能就会牺牲掉显示功能。以XREAL的产品为例,目前它们的产品主要专注于显示效果,而在其他功能方面则相对较少。
王艺儒指出,智能眼镜若要实现从新奇科技产品向用户日常生活必备品的转变,必须实现佩戴舒适度、界面显示丰富性以及完整应用生态系统的全方位突破。
智能眼镜的发展尚需时日,目前由于技术所限,各厂商暂且集中精力实现部分功能,以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而未来则有望实现更多功能的叠加。王艺儒这样说道。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心怡 实习记者 李佳怡)